10月11日下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截至目前,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我现在就在新闻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正在进行相关报道,将本届大会的声音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
11日下午的议程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开幕式和全体会议。在开幕式上,选举出了本次大会主席。作为东道国,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当选为本次大会主席。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公约秘书处等有关负责人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指出本届大会将制定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在开幕式后随即举行了全体大会,选举出了其他主席团成员。
在下午的开幕式和大会上,我们注意到有一个“明星动物”——亚洲象。开幕式就是以大象主题短片——“象”往云南开场,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会议中,亚洲象也被中外嘉宾反复提及。
本届大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在公约历史上也是首次。会议有约1500名代表现场参会,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超过3000名代表在线参会。
参会嘉宾在接受采访时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对本次大会即将形成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即将发布的《昆明宣言》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昆明开幕,本次会议将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蓝图。那么此次会议为什么选择了云南呢?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1%,却拥有除海洋和荒漠以外的所有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类型,囊括了“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世界花园”等各种美誉,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宝库。
云南有19333种高等植物、2273种脊椎动物,物种数均占中国种数的50%以上。这里的雪峰皑皑林立,这里的热带雨林宛若仙境,这里的大江大河奔腾不息,这里的高原湖泊多姿旖旎。
中国7种长臂猿中有5种在这里,中国最后的亚洲象栖息地也在这里。世界上最高的杜鹃花在这里,树高30多米。作为杜鹃花的演化中心之一,高黎贡生长着300多种杜鹃花,占世界总数的一半。
云南有记载的野生食用菌有900多种,中国已知的91%的食用菌在这里,占世界已知食用菌的45%。世界上最古老、树体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大茶树几乎也都在云南,这里的茶树有机认证面积及产品居全国首位。
近30年来,云南境内累计发现3718种新物种,超过全国发现总数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此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将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第一阶段会议将包括开幕式、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闭幕式等活动,并将发布“昆明宣言”。昆明宣言将推动各缔约方进一步形成共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